第二章

大眾媒體如何培養「對象感」?

未來必須同時考量『做量』跟『做精』兩件事,這是轉型的體悟:我們要做符合大眾需求的文章,同時需要非常貼近企業現場。

傳統新聞室,記者只管「追新聞」,寫出大眾關注的新聞,自然有人要看。但內容農場、社群網紅崛起,大眾的新聞來源越來越受臉友或社群朋友的制約。即時媒體搶先發的獨家、深度新聞,也會因擴散不足而被農場改做,變得無法辨識。

《天下雜誌》負責產業線的副總主筆呂國禎,就很有感。他在《天下》活動中問讀者:是否看過他費盡心力寫的企業報導,不少人回應:「天下有這種報導嗎?」

「這真讓我們意識到危機!來參加我們活動的人,他可能平常已經接觸不到《天下雜誌》了!因為他訊息的來源是手機,是靠朋友臉書分享的。雖然我們一直有企業深入的報導,但他可能接觸不到;又或者看過,也不知道那是《天下》的報導。這個時代的傳播,讓我們意識到的危機是可能有一天,連你的企業讀者都不理你、不需要你了。那我們怎麼辦?」呂國禎的報導常獲獎,但他擔心若無法掌握讀者的需求,再好的新聞報導也無法發揮媒體影響力。

「媒體在改變。我們在數位轉型中體悟到:你的文章是否有人看,主導權已經在讀者手裡了。我清楚感受到,一定要轉型,否則社群不分享你的文章,你就沒有流量。以前是主流媒體說了算,現在除非你是很大的入口網站,否則就沒人看。這我很清楚地感受得到。」

他重複的「清楚」就是:除非掌握好「消費者洞見」,否則再好的報導也會做白工。「所以未來必須同時考量『做量』跟『做精』兩件事,這是轉型的體悟:我們要做符合大眾需求的文章,同時需要非常貼近企業現場。」

因此,2019年三月,呂國禎和產業組的同仁,一起在《天下》官網推出「企業突圍」特色頻道,針對企業轉型的痛點:數位轉型、傳承接班、創新突圍、經營管理等四個主題,固定產出好的第一手報導,介紹最佳案例、也用人物故事幫助組織和個人成長。除了定期出報導,記者也負責定期發電子報。去年推出短短三個月,就有6000名電子報訂戶,開信率二成。後台數據分析更顯示,新頻道讀者閱讀文章的完成率、回訪率,是官網各頻道之首,顯然已經營出一群活躍的「忠實用戶」。

除了經營內容,產業組的記者也開始經營讀者見面會。每季一次,產業組自己企畫見面會的節目、邀約講者,開始做陪伴新生代企業家成長的社群經營。

「我們希望能改變媒體的傳播方式。以往,我們的發行管道可能是便利店、或郵差。但今天,我們需要有社群來跟大家互動,」呂國禎經營社群的轉型,讓他學會扮演更多不同的角色,更開始看到組織裡其他人的重要性:「目前為止,讀者滿意度還蠻好,行銷部問參與者的滿意度好像有八、九十分。這也是為什麼要『協作共生』,我之前都不知道我們(天下)有這麼多部門,每個人都扮演不同角色:有人負責廣告、有人負責行銷,我們負責內容,我們共同做一件事,去面對以前沒有的數位轉型挑戰。」

支持天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