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離大型社區感染階段還有多遠?台灣近半數確診案例集中於雙北。人口高度密集、頻繁流動,會不會正推高雙北地區的風險?如果終將走到封城這一步,有沒有更好的手段阻隔疫情?
我們離大型社區感染階段還有多遠?台灣近半數確診案例集中於雙北。人口高度密集、頻繁流動,會不會正推高雙北地區的風險?如果終將走到封城這一步,有沒有更好的手段阻隔疫情?
(編者按:本篇報導時間為2020年3月,相關推估依照當時的疫情數據)
全面封鎖城市邊界,真的有助於減緩疫情嗎?假設感染風險最高的雙北地區爆發社區感染,怎樣的做法才可以有效阻絕疫情?
2020年3月中起台灣確診病例數先是破百,短短兩週內又暴衝超過300例。不過,根據指揮中心的定義,台灣還沒有達到社區傳播的程度,疫情仍屬可控範圍。但截至3月30日止,台灣已發生多起群聚感染、8例感染源不明的狀況,令人開始擔心:「台灣離大規模社區感染還有多遠?」
為了回答這個問題,台大公衛學院利用疫情大數據,推估出社區感染的臨界指標,來判斷疫情是否進入大流行。
數據模型透過觀測疫情傳播率(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, R0)與本土病例檢測陽性率得知。如果傳播率超過1.5,就代表進入社區感染,傳播率達2以上疫情則為全面爆發。
如果傳播率趨近1.5就要考慮封鎖,一旦超過2就代表跟武漢、義大利一樣已全面淪陷,因為整個社區都感染,隔離就完全沒意義。
台灣大學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指出,台灣現況為小型群聚感染的狀態,做疫調相對容易,如果這一波境外感染者能在居家隔離階段擋住,就不會變成社區感染。
他形容,新冠肺炎病毒跟著人流在全世界一起旅行,先是亞洲、後來到歐美。根據疫情數據模型預估,下一波最危險的地區可能是非洲,以及台灣移工主要輸入國東南亞地區。
「新冠肺炎不是生物病毒而是社交病毒,被它感染的都是交通樞紐,」陳秀熙點出,世界各國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清一色都是國際大都市:義大利米蘭、美國紐約、日本東京、西班牙馬德里……等,個個都是該國對外的重要交通樞紐。
陳秀熙說,因為疫情爆發國家都集中在北緯40度以上,很多人以為氣溫會影響疫情,但其實這些國家都是國際旅遊觀光往來最多的地區。
目前台灣的確診案例中,超過五成集中於台北市、新北市地區。一方面,雙北距離桃園、松山國際機場近;另一方面,都會區內交通密集,加上人口總數多,全島約三成的人口都集中於大台北地區,感染風險最高。
以大台北地區最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捷運為例,2020年1月單月運量近6235萬人次,單日平均旅客量也高達200萬人次,人流主要集中於台北車站、西門站、市政府站及忠孝復興站。
雖然各交通樞紐都有設立發燒篩檢、過濾潛在病例,但防疫關鍵還是在民眾。
根據陳秀熙的研究估算,要完善防疫網至少要做到95%的隔離落實,換句話說,只要有超過5%的民眾隱瞞病史就可能造成防疫破網。
假設風險最高的雙北地區發生防疫破口,該怎麼做才能迅速防堵疫情擴散?找出人們移動的規律性,劃分防疫區,在疫情可控範圍內阻斷人流,或許是一個避免病毒擴散的方法。
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主任溫在弘的團隊以此構想為基礎,運用大台北地區人流數據,透過演算法找出人們的移動規律性,搭配人口密度分區(編按:每個人口密度區的人口數都是相近的),將整個大台北地區劃分為26個生活防疫區。
研究假設在沒有防疫措施的狀況下,大台北地區最快一個月即會全境感染。在危急時刻,選擇對的封鎖策略能替政府爭取更多防疫時間。
溫在弘團隊發現,相較封鎖整個台北市或一個感染社區,封鎖生活防疫區更能有效阻斷疫情。如此一來,假設某區爆發社區感染,政府可以第一時間參考模型封鎖該區域、阻斷人流。
「我們的研究是考量人口移動的規律性,將規律往來密集的地區劃定為分區,建立防疫分區的概念,可滿足人口日常活動範圍,維持安全地區人口的正常生活,減少防疫管制成本,」溫在弘解釋。
模型假設了5個潛伏期患者分布於都會區,繼而引發社區感染的擴散狀況,並模擬3種封鎖狀況:人口密度分區封鎖(如北京社區封閉管理)、台北市全市封鎖(如義大利、武漢封城)、生活防疫區封鎖(溫在弘團隊提出做法)。
哪個封鎖方式最能使疫情趨緩?在模擬的狀況下,如果僅封鎖感染源所在的人口密度分區,疫情傳散速度反而最快。
溫在弘進一步解釋,以北京執行社區封閉式管理的例子來說,人們長期生活在受限制的環境,生理跟心理都會受不了,在生活條件沒辦法滿足的狀況下,人們選擇逃離反而會造成漏洞。
如果直接封鎖整個台北市作為防疫區,可以看到初期感染區域集中於台北市邊界內,但隨著時間推移,疫情也逐漸溢散到周邊的新北市跟桃園市。
3個模擬情境中,以人流活動範圍來封鎖的生活防疫區,在相同的天數裡,疫情擴散速度較慢,感染人數的比例也較低,政府能有較充裕的時間在防疫區內投入資源防堵疫情擴散。
在台灣確診病例數持續增加的現在,如台灣政府要提前部署,到底什麼時候才是最佳時機呢?
「每個國家都是看到高峰上來,才想到要封城或封鎖邊境,too late(太晚了)!」陳秀熙透過數據還原武漢封城真相,點出如果決策者在去年12月中旬、疫情第一波爆發時,先封鎖華南海鮮市場周邊區域,後續可能就不會造成世界大流行。
「封城很好,但時間不對反而會有反效果。如果封城或境外阻絕不是在剛開始流行的時候做,而是高峰才封通常會失敗,義大利也是失敗經驗,」陳秀熙表示。
他認為,目前疫情最嚴重的義大利也是「太晚封」,如果義大利在2月25日確診人數達3位數,開始找不到感染源前就封城,歐洲地區就能避免大流行。中國跟義大利都是慢了2到3週才封鎖疫情地區。
以公衛角度來看,陳秀熙認為政府提前部署有其重要性,防疫生活圈概念有助於第一時間的疫情防堵。
假設傳染源在26個生活圈某個樞紐,政府可以迅速循著社交管道佈局封鎖線,即時阻斷疫情,就像是當初追蹤鑽石公主號的下船旅客足跡一樣,同時也可以當成提前部署的參考。
但他也提醒,如果已發生社區感染,還是必須搭配感染人數規模,來估計要涵蓋多少防疫圈。
溫在弘則認為,目前疫情爆發模型僅運用學術理論推估社區感染狀況與防疫效果,要變成實際政策施行,還必須考慮各區醫療資源、民眾恐慌程度等變因,也需要與各領域專家與官員一同討論細節。
Copyright © 2025 天下雜誌.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權所有,禁止擅自轉貼節錄